追溯“栋梁”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求学与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觉醒史
8月18日至10月14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以下简称PSA)举办建筑展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披露了一段值得被记住的历史。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以具体案例系统性梳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
展览主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童明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具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筑,一个是建筑师。如何展现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二十多位建筑师的人生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建筑,以及围绕建筑所产生的方方面面的脉络,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江西计划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实现进出口商品“全周期追溯”
江西计划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实现进出口商品全周期追溯日前,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计划鼓励企业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统一生产、流通、消费、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数据标准。据悉,江西计划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对食品、消费品、医疗器械等重点进出口商品
展览以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下简称宾大)建筑系的布扎(Beaux-Arts)教育为起点,展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宾大的留学经历与归国后的工作,并以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为个案进行分析。时代的变迁,人的命运,城市的变化,最终浓缩在一幢又一幢建筑里。
洋务运动后期至1940年代,中国有百余人赴欧洲、日本、美国等地学习现代建筑,本次展览截取的样本,是1918年至193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的二十余位建筑系学生,其中就包括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大师杨廷宝、范文照、童寯等人。
中国留学生在宾大钻研建筑学这段时期,也正好是宾大建筑系崛起而至辉煌的年代。对当时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建筑学还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先进学科,而要说到建筑学的起源,不得不提巴黎美术学院这所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建筑艺术学校。
展览开幕式上,PSA馆长龚彦表示,PSA之所以如此关注建筑,其实是为了解答一个急迫的问题——“为什么到了当代,艺术和建筑就被隔离了?”
其实从建筑学的起源来看,艺术与建筑是相通的。自17世纪以来,巴黎美术学院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建筑学的知识、操作与评价系统,在汉语中通称为“布扎”,是法语“美术(Beaux-Arts)”一词的音译。这种法式建筑教育将建筑当作艺术的一种,并要求通过美学理论来使建筑成为艺术。19世纪中叶以来的美国建筑教育带有浓郁的法国色彩,许多美国著名建筑师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受过法国建筑教育的影响。
宾大1868年开设建筑学专业,1890年成立独立的建筑系,1920年建筑系并入新成立的美术学院,成为其中的主要科系。在这一时期,宾大建筑专业沿用了巴黎美术学院的图房训练作为教学模式。中国留学生来到宾大后,被分配到各个图房,接受曾经在巴黎美术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建筑师的具体指导。
宾大建筑教育强调艺术与技术并重,学生一般在第一年练习建筑制图、实例描摹以及透视绘法,第二年学习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建筑历史课程,主要集中在罗马、希腊与文艺复兴建筑,同时也学习古典柱式与作图方法,第三年学习水彩画,第四年学习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展览呈现的这批建筑留学生当时的作业、笔记、试卷等,也都围绕西方建筑展开,如杨廷宝所绘圣索菲亚大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平面图,梁思成所绘梵蒂冈观景台,童寯、范文照素描的罗马浮雕等。
在以巴黎美术学院为背景的美国建筑教育体系中,衡量建筑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在各种设计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很快就崭露头角,第一位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三年级时就在由“布扎设计协会”组织的全美大学生竞赛中,从数百名竞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在他之后,杨廷宝、童寯、梁思成、陈植、过元熙等也在全美及宾州的各类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或提名。
随着留学海外的建筑学子陆续回国,西方建筑学也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得以引入中国并传播。作为第一代建筑师,身处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怀揣中国现代建筑萌芽的知识火种,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来自西方的建筑学体系与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定位与梳理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童寯是代表人物。梁思成与林徽因不仅针对中国建筑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而且与刘敦桢等“营造学社”的同事一起,开创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新途径。
童寯则在上海、江浙一带耗费大量精力进行园林调研测绘,而且针对传统造园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理论性梳理,完成了《中国园林》、《江南园林志》等比较系统而重要的理论著作。与此同时,从宾大归来的范文照、赵深、童寯等人参与组建学术团体“中国建筑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中国建筑》、参加国际建筑活动“芝加哥博览会”、创立“中国建筑展览会”,逐渐完善了中国建筑职业体系。
另一方面,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学人也促成了中国当今主要建筑院校的建立与发展。梁思成、谭垣、陈植、童寯、卢树森等回国之后即刻投身于教育一线,这些宾大毕业生的足迹遍及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国立重庆大学、之江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各高校建筑系。在历史进程中,这些建筑院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基本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高等建筑教育格局。
在思想与体系的不断完善之外,这批学成归国的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最直观的贡献,莫过于上海、南京、天津、广州等地多达600余件的建筑设计。展览以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为例,用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知名建筑,讲述了一段活历史。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表示,在上海举办“觉醒的现代性”展览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上海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孕育发展之地,同时现代建筑的这个理念也是从上海出发的。
20世纪初期上海的繁荣伴随着大量现代建筑的涌现。1910至192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主要由外国建筑事务所把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邬达克洋行。1930至1940年代,留洋的建筑学生归国后,逐渐打破了垄断局面,当时由宾大学生创办或任职的建筑事务所中,较著名的有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等,由他们设计的中国现代建筑不仅在当时别具一格,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华盖设计的大上海大戏院,外立面采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大门上方有8根贯穿到顶的墨色玻璃方柱,内装霓虹灯,形成竖线条构图,建筑内部采用流线型装饰,在当时被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建筑结晶。
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贝当路集雅公寓,建筑平面根据不规则地形设计成“T”字型,立面简洁明朗,中部垂直的水泥装饰线与黄色外墙搭配,是现代风格的杰出建筑典范。美琪大戏院则兼有现代式样与装饰艺术风格,休息大厅采取1、2层通高的设计,高敞宽广、美观大方,开幕时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戏院”。
基泰工程司设计的大新公司(现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兼具中西风格,在当时即打造了融合购物、娱乐和餐饮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商业综合体。大新公司是中国首个使用自动扶梯的建筑,同时也是上海第一家设地下商场的百货商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设备上,这些特点体现出店名本身所要凸显的“大”和“新”。
近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用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回应了时代的变革,为中国现代建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这一重要阶段的研究能够继续向前推进,以期对未来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不断有所启迪。
商务部发文《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推进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
商务部发文《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推进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商务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该指南是在总结前期肉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对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质性推进。重要产品包括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主要农
企链宝(https://www.lm82.com/)是目前全国深度供应链商企平台,撮合企业产品供需的基础上,提供供应链金融、商会入驻、对外出口贸易服务,提供国际追溯领域内最具公信力的追溯云服务。是谷融集团在产业联盟管理、国家追溯体系认证、深度供应链管理版块的真实落地。
追溯“栋梁”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求学与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觉醒史
2018-09-04 浏览:431